曾提出藍區(Blue Zones)理論的長壽大師布特納(Dan Buettner)透露,參加教會禮拜,比節食或運動更能延長你在地球上的壽命,原因在於宗教活動中的祈禱、冥想,可以協助人們減少身心壓力。
《每日訊號》(The Daily Signal)報導,曾提出藍區理論的長壽大師布特納說,「人的壽命只有約20%是由基因決定的」,若選擇健康生活方式,代表普通人可以「多活12年」。此外,他還特別提到,每週去教堂,對延長壽命有很大的影響。
布特納的紀錄片調查了世上平均壽命最長的地區。研究人員訪問了263名百歲老人,發現除了5人之外,其他人都「屬於某個以信仰為中心的社區」。有其他研究發現,定期去教會可以使美國人的平均壽命延長7年,更使非裔美國人的平均壽命則延長14年。這個數字讓其他健康習慣相形見絀,包括定期運動和飲食,布特納說:「對於一個20歲的人來說,如果你從標準的美國飲食轉向藍區飲食,也就是說全食物、植物性飲食——那麼預期壽命可以延長大約10年,而對60歲的人來說,這是值得的。」另外,簡單的運動方式也能延壽,布特納說:「如果你一生中的體力活動為零,那麼每天只需步行20分鐘,你的預期壽命就可以延長3年」。
布特納說,牢固的家庭關係也會延長壽命,百歲老人都同意,「把家庭放在第一位,讓年邁的父母留在身邊,投資你的伴侶,投資你的孩子」、「處於忠誠關係中的人比獨居的人多活2到6年」。
總之,透過運動可以讓人們的壽命延長3年,吃豆類可以延長4年,透過保持忠誠的關係可以延長6年,靠著吃天然食品和植物性飲食可以延長6到10年,但這些都比不上定期上教堂。若每周都去教堂,則可多活7到14年,其可能的原因在於可以降低壓力。布特納說,長壽的關鍵在於讓身心減壓,宗教活動中的冥想、祈禱,或是在用餐前簡單地表達感恩之情,都可以讓人們減少壓力,進而降低身體的炎症。
美國康州一名百歲女退休教師科羅尼奧斯,不僅依然每天到健身房舉重、做肌力訓練,還愛吃冰淇淋、沙士漂浮飲,她的每日菜單簡單卻規律,她認為保持運動、適度享受生活,加上對世界的好奇心與社群互動,才是長壽與活力的關鍵。
今年6月剛滿100歲的科羅尼奧斯(Coroneos),至今仍保持規律運動,每天閱讀報紙,並且固定到健身房做肌力訓練,包括舉重、彈力帶和重量器械,還會透過腳踏車與高強度間歇動作維持心肺功能。即便夏天曾因意外摔斷手臂,她僅休養三週便迫不及待重返健身房,展現驚人的意志力。
除了保持運動,她的飲食也相當簡單規律:早餐是兩顆雞蛋加蜂蜜茶,午餐是雞肉蔬菜湯,晚餐則「吃女兒準備的任何料理」。而甜點則是她生活的小確幸,冰淇淋、沙士與沙士漂浮飲是最愛。她笑說:「我不會過量,但適度享受讓生活更開心。」在高中時期,科羅尼奧斯(Coroneos)是運動健將,曾在籃球與排球比賽中拿下校隊資格。她在學業上同樣表現優異,21歲便從大學畢業,之後還在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取得教育碩士學位。
女兒回憶起母親強烈的工作倫理。她一直擔任全職教師直到70多歲,甚至還兼職在唐恩都樂甜甜圈(Dunkin’Donuts)工作,以協助養家。但退休並未讓她停下腳步,科羅尼奧斯在90多歲時仍以代理教師身份繼續任教,如果能隨她心意,她甚至現在還會繼續工作。
科羅尼奧斯也強調心態的重要,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經常學習新事物、關注新聞,並與社群保持緊密連結,多年教學生涯讓她結交廣泛人脈,許多學生甚至從世界各地趕來為她慶祝百歲生日。
科羅尼奧斯也強調信仰的重要性:「我記得樓上的那位(上帝)在掌管一切,這讓我更懂得自律。」女兒也補充,母親強烈的好勝心、工作熱忱與樂於社交的態度,正是保持活力的關鍵,「只要拓展眼界,透過友誼與學習找到生活的意義,就能享受生命並擁有前進的動力。」
科羅尼奧斯用一生示範了長壽之道:運動不輟、心態年輕、適度享受生活的甜美。她的故事,提醒人們追求健康與快樂永遠不嫌晚。
她的一生是傳奇。宋美齡,這位跨越三個世紀的女性,不僅擁有非凡的美貌與智慧,更讓蔣介石、張學良同時為她傾心。她出入排場驚人,遠赴國外定居時竟攜帶九十九箱衣物;她的生命更顯堅韌,40歲時罹患乳腺癌、動過兩次手術,最終卻依舊活到106歲(1898—2003)。這樣的宋美齡,究竟靠什麼維持長壽?
宋氏家族的「癌症陰影」
宋美齡出身的宋氏家族,其實與癌症有著深厚的糾葛。宋美齡父親宋嘉樹1918年死於胃癌,享年52歲。其母倪桂珍1931年死於癌症,享年62歲。大姐宋藹齡1973年死於癌症,享年88歲。哥哥宋子文1971年因食物卡入氣管導致心臟驟停而猝死,享年77歲。兩位弟弟宋子安、宋子良分別死於腦溢血和癌症。二姐宋慶齡也因白血病去世。宋美齡本人40歲時發現乳腺腫瘤,幸虧及早動刀,才得以延續生命。然而,能在手術後依然長壽至百歲以上,顯然不僅是醫術高明,更與她獨特的養生祕訣息息相關。
婚姻與信念:人生支柱
宋美齡的婚姻與信仰,成為她長壽的重要根基。
1927年,宋美齡毅然將一生交給蔣介石,兩人相伴近半世紀。她不僅是蔣介石的妻子,更是他最重要的外交助手。她八面玲瓏的交際手腕,使她成為民國政府最靈活的「潤滑劑」。同時,宋美齡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信仰帶來的平安與寬容,讓她在人生的波折中始終保持心境穩定,這種心態也被視為她抗衰老的重要秘方。情緒釋放:不留氣是長壽關鍵
宋美齡不喜把負面情緒留在心裡,遇到不快之事,她會找至親或好友傾訴,例如孔令儀就是她的知心伴侶。
她常說:「心中不留氣。」這種不積鬱的生活哲學,讓她避免長期壓力帶來的身體傷害。現代醫學也證實,壓抑的情緒容易造成內分泌失調,甚至誘發癌症。
飲食哲學:清淡、多果、少量
宋美齡的飲食習慣極其講究:
天天水果:最愛荔枝、菠蘿與獼猴桃,後者更是她的美容秘訣。
清淡少油:避免油膩與甜食,晚年幾乎以果汁、蔬菜汁為主。
少食多餐:每天五次用餐,每餐只吃五分飽,並且天天測量體重。
這樣的飲食方式,不僅讓她保持苗條,也降低了身體負擔。
保養祕訣:按摩與興趣
宋美齡長壽的另一關鍵,是她對生活的熱愛與自我保養。
堅持按摩:從母親患病時開始接觸按摩,後來更要求護士每天為她全身按摩,促進血液循環。
培養興趣:她愛畫國畫、寫毛筆字、彈鋼琴,晚年仍閱讀報紙,保持大腦活力。這些興趣讓她精神專注、心情愉悅。宋美齡的長壽真相:心大
其實,宋美齡的貼身僕人曾直言,她能活到106歲,原因只有兩個字:「心大」。
她一生歷經政局變動、家族興衰,但始終樂觀面對,懂得享受生活,不計較小事。這份灑脫與開闊,或許正是比任何藥方都更強大的「養生良方」。
結語
宋美齡的生命故事告訴我們,長壽不僅僅來自醫學,更來自心境與生活方式的選擇。她以「心大」度過人生起伏,以清淡飲食維持健康,以信仰支撐靈魂。也許,真正的長壽秘訣,不在於身體有多強壯,而在於能否以寬容、喜樂的心面對生活。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良好生活習慣能夠延緩衰老,哈佛大學近期在發表研究,發現能讓人延長壽命20年的逆齡抗衰老行為。研究顯示在40歲時開始遵循、運動、不濫用止痛藥物、不吸煙、緩解壓力、植物性飲食、避免酗酒、睡眠充足、良好社交關係、習慣人群,與不遵循的人相比,男性平均壽命長24年,女性平均壽命長21年。即使是60歲才開始養成健康習慣,仍能多活將近18歲。」
每日看診又要開刀,工作非常忙碌,擔任整形外科醫師賴雅薇,她知道即便工作再怎麼忙碌,都要保持運動習慣,想辦法要抒解壓力。
台北亞緻整形外科專科醫師賴雅薇:「我覺得抗衰老最好的方式,就是良好的運動,還有就是充足的睡眠,還有時時保持愉快的心。」台南市立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盧泰潤:「台灣民眾在飲食方面,攝取蛋白質以及澱粉的比例是偏高的,而攝取蔬果的比例是嚴重不足的,那所以這也不是叫我們要完全吃素,而是說我們應該在飲食中,適度的增加蔬果的攝取量。」
東元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黃彗倫:「研究結果是可以大概延長超過20年的壽命,真的是很有實證效果,而且他的裡面讓我們覺得很有很震撼的一點,就很有說服力是說,即使說你已經超過60歲了,你這樣子來操作,還是可以再繼續延長壽命哦。」
臺北榮總副院長/教授李偉強:「哈佛大學最近研究了美國70萬位的退伍軍人,最重要的是我發覺他們還很重要的是,他們的對壓力的感受,過了70歲以後呢,他們其實盡量能夠怎麼樣,樂天知命,不要把太多的壓力放在身上。」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追求健康長壽,是人類自古以來的心願,而近來的醫學研究告訴我們,生活中的許多小習慣可以有效幫助我們延緩衰老,舉例而言,養成規則運動的習慣,就對延緩衰老有很大的助益,曾有醫學研究指出,長壽的族群有固定運動習慣的比例較高,且與不運動的人相比,運動可以降低約五成的死亡風險。而避免不良的生活習慣,例如不吸菸與避免過量飲酒也很重要。」
成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周佑聰:「對癮君子來說,戒菸可以有效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道感染、中風、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的風險。」
竹山秀傳醫院家醫科醫師楊舜清:「運動不足已經成為全球第四大的致死因子,所以WHO將運動的建議,從原本的333提高到了533,也就是希望每週五日、每次30分鐘、心跳達到130。」
高醫岡山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洪晨瑜:「要延長壽命,除了耳熟能詳的運動之外,再來就是保持沒有壓力,而結合這兩點的話,就是多運動、少勞動、運動,除了可以增加我們的心肺功能之外,也可以藉由骨骼肌,去保護我們的關節,以及步態,進而避免跌倒、延長壽命。」
台北亞緻整形外科專科醫師謝宇軒:「養身我覺得最重要一定要早睡早起,飲食一定要清淡,不過現在社會上很難避免,有時候一些聚餐,大魚大肉。」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睡眠充足也是保持健康長壽的關鍵之一,研究指出睡眠不佳,與多種健康問題的發生及惡化有關,而充足的睡眠則可降低約兩成的過早死亡的機率,另外,現代社會競爭激烈,人們常常處於高壓的環境下,如果能緩解壓力,對於個人心理健康、增強免疫力、減少心血管負擔、緩解肌肉緊繃與疼痛感等都很有幫助。」台北亞緻整形外科院長王祥亞:「每日一定會有規律運動,譬如說我每日至少會有一個小時的慢跑,以及可能二十分鐘到三十分鐘有氧活動,譬如說我是做棒式,或者做伏地挺身。」
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鄭翔如:「為了要達到健康老化,疾病的預防和控制也是很重要的一環,每年一次的成人健康檢查,讓民眾可以了解自我血壓、血糖、血脂肪、腎功能、肝功能及體重等的狀態。」
臺北榮總副院長/教授李偉強:「因為壓力的話,會增加我們自律神經的一些失調,造成後續很多心血管的疾病,那你這壓力如果是孤獨,沒有人去傾訴的話,其實會更加重,這樣的壓力會造成失眠等等其他的問題。」
大環境的社會經濟狀態、照護政策等都會影響平均餘命,但對個人而言,改變健康生活方式延緩衰老、降低死亡風險,有極大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