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9日 星期五

信仰會長壽

 曾提出藍區(Blue Zones)理論的長壽大師布特納(Dan Buettner)透露,參加教會禮拜,比節食或運動更能延長你在地球上的壽命,原因在於宗教活動中的祈禱、冥想,可以協助人們減少身心壓力。

《每日訊號》(The Daily Signal)報導,曾提出藍區理論的長壽大師布特納說,「人的壽命只有約20%是由基因決定的」,若選擇健康生活方式,代表普通人可以「多活12年」。此外,他還特別提到,每週去教堂,對延長壽命有很大的影響。

布特納的紀錄片調查了世上平均壽命最長的地區。研究人員訪問了263名百歲老人,發現除了5人之外,其他人都「屬於某個以信仰為中心的社區」。有其他研究發現,定期去教會可以使美國人的平均壽命延長7年,更使非裔美國人的平均壽命則延長14年。這個數字讓其他健康習慣相形見絀,包括定期運動和飲食,布特納說:「對於一個20歲的人來說,如果你從標準的美國飲食轉向藍區飲食,也就是說全食物、植物性飲食——那麼預期壽命可以延長大約10年,而對60歲的人來說,這是值得的。」另外,簡單的運動方式也能延壽,布特納說:「如果你一生中的體力活動為零,那麼每天只需步行20分鐘,你的預期壽命就可以延長3年」。

布特納說,牢固的家庭關係也會延長壽命,百歲老人都同意,「把家庭放在第一位,讓年邁的父母留在身邊,投資你的伴侶,投資你的孩子」、「處於忠誠關係中的人比獨居的人多活2到6年」。

總之,透過運動可以讓人們的壽命延長3年,吃豆類可以延長4年,透過保持忠誠的關係可以延長6年,靠著吃天然食品和植物性飲食可以延長6到10年,但這些都比不上定期上教堂。若每周都去教堂,則可多活7到14年,其可能的原因在於可以降低壓力。布特納說,長壽的關鍵在於讓身心減壓,宗教活動中的冥想、祈禱,或是在用餐前簡單地表達感恩之情,都可以讓人們減少壓力,進而降低身體的炎症。


美國康州一名百歲女退休教師科羅尼奧斯,不僅依然每天到健身房舉重、做肌力訓練,還愛吃冰淇淋、沙士漂浮飲,她的每日菜單簡單卻規律,她認為保持運動、適度享受生活,加上對世界的好奇心與社群互動,才是長壽與活力的關鍵。

今年6月剛滿100歲的科羅尼奧斯(Coroneos),至今仍保持規律運動,每天閱讀報紙,並且固定到健身房做肌力訓練,包括舉重、彈力帶和重量器械,還會透過腳踏車與高強度間歇動作維持心肺功能。即便夏天曾因意外摔斷手臂,她僅休養三週便迫不及待重返健身房,展現驚人的意志力。

除了保持運動,她的飲食也相當簡單規律:早餐是兩顆雞蛋加蜂蜜茶,午餐是雞肉蔬菜湯,晚餐則「吃女兒準備的任何料理」。而甜點則是她生活的小確幸,冰淇淋、沙士與沙士漂浮飲是最愛。她笑說:「我不會過量,但適度享受讓生活更開心。」在高中時期,科羅尼奧斯(Coroneos)是運動健將,曾在籃球與排球比賽中拿下校隊資格。她在學業上同樣表現優異,21歲便從大學畢業,之後還在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取得教育碩士學位。

女兒回憶起母親強烈的工作倫理。她一直擔任全職教師直到70多歲,甚至還兼職在唐恩都樂甜甜圈(Dunkin’Donuts)工作,以協助養家。但退休並未讓她停下腳步,科羅尼奧斯在90多歲時仍以代理教師身份繼續任教,如果能隨她心意,她甚至現在還會繼續工作。

科羅尼奧斯也強調心態的重要,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經常學習新事物、關注新聞,並與社群保持緊密連結,多年教學生涯讓她結交廣泛人脈,許多學生甚至從世界各地趕來為她慶祝百歲生日。

科羅尼奧斯也強調信仰的重要性:「我記得樓上的那位(上帝)在掌管一切,這讓我更懂得自律。」女兒也補充,母親強烈的好勝心、工作熱忱與樂於社交的態度,正是保持活力的關鍵,「只要拓展眼界,透過友誼與學習找到生活的意義,就能享受生命並擁有前進的動力。」

科羅尼奧斯用一生示範了長壽之道:運動不輟、心態年輕、適度享受生活的甜美。她的故事,提醒人們追求健康與快樂永遠不嫌晚。


她的一生是傳奇。宋美齡,這位跨越三個世紀的女性,不僅擁有非凡的美貌與智慧,更讓蔣介石、張學良同時為她傾心。她出入排場驚人,遠赴國外定居時竟攜帶九十九箱衣物;她的生命更顯堅韌,40歲時罹患乳腺癌、動過兩次手術,最終卻依舊活到106歲(1898—2003)。這樣的宋美齡,究竟靠什麼維持長壽?

宋氏家族的「癌症陰影」

宋美齡出身的宋氏家族,其實與癌症有著深厚的糾葛。宋美齡父親宋嘉樹1918年死於胃癌,享年52歲。其母倪桂珍1931年死於癌症,享年62歲。大姐宋藹齡1973年死於癌症,享年88歲。哥哥宋子文1971年因食物卡入氣管導致心臟驟停而猝死,享年77歲。兩位弟弟宋子安、宋子良分別死於腦溢血和癌症。二姐宋慶齡也因白血病去世。宋美齡本人40歲時發現乳腺腫瘤,幸虧及早動刀,才得以延續生命。然而,能在手術後依然長壽至百歲以上,顯然不僅是醫術高明,更與她獨特的養生祕訣息息相關。

婚姻與信念:人生支柱

宋美齡的婚姻與信仰,成為她長壽的重要根基。

1927年,宋美齡毅然將一生交給蔣介石,兩人相伴近半世紀。她不僅是蔣介石的妻子,更是他最重要的外交助手。她八面玲瓏的交際手腕,使她成為民國政府最靈活的「潤滑劑」。同時,宋美齡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信仰帶來的平安與寬容,讓她在人生的波折中始終保持心境穩定,這種心態也被視為她抗衰老的重要秘方。情緒釋放:不留氣是長壽關鍵

宋美齡不喜把負面情緒留在心裡,遇到不快之事,她會找至親或好友傾訴,例如孔令儀就是她的知心伴侶。

她常說:「心中不留氣。」這種不積鬱的生活哲學,讓她避免長期壓力帶來的身體傷害。現代醫學也證實,壓抑的情緒容易造成內分泌失調,甚至誘發癌症。

飲食哲學:清淡、多果、少量

宋美齡的飲食習慣極其講究:

天天水果:最愛荔枝、菠蘿與獼猴桃,後者更是她的美容秘訣。

清淡少油:避免油膩與甜食,晚年幾乎以果汁、蔬菜汁為主。

少食多餐:每天五次用餐,每餐只吃五分飽,並且天天測量體重。

這樣的飲食方式,不僅讓她保持苗條,也降低了身體負擔。

保養祕訣:按摩與興趣

宋美齡長壽的另一關鍵,是她對生活的熱愛與自我保養。

堅持按摩:從母親患病時開始接觸按摩,後來更要求護士每天為她全身按摩,促進血液循環。

培養興趣:她愛畫國畫、寫毛筆字、彈鋼琴,晚年仍閱讀報紙,保持大腦活力。這些興趣讓她精神專注、心情愉悅。宋美齡的長壽真相:心大

其實,宋美齡的貼身僕人曾直言,她能活到106歲,原因只有兩個字:「心大」。

她一生歷經政局變動、家族興衰,但始終樂觀面對,懂得享受生活,不計較小事。這份灑脫與開闊,或許正是比任何藥方都更強大的「養生良方」。

結語

宋美齡的生命故事告訴我們,長壽不僅僅來自醫學,更來自心境與生活方式的選擇。她以「心大」度過人生起伏,以清淡飲食維持健康,以信仰支撐靈魂。也許,真正的長壽秘訣,不在於身體有多強壯,而在於能否以寬容、喜樂的心面對生活。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良好生活習慣能夠延緩衰老,哈佛大學近期在發表研究,發現能讓人延長壽命20年的逆齡抗衰老行為。研究顯示在40歲時開始遵循、運動、不濫用止痛藥物、不吸煙、緩解壓力、植物性飲食、避免酗酒、睡眠充足、良好社交關係、習慣人群,與不遵循的人相比,男性平均壽命長24年,女性平均壽命長21年。即使是60歲才開始養成健康習慣,仍能多活將近18歲。」

每日看診又要開刀,工作非常忙碌,擔任整形外科醫師賴雅薇,她知道即便工作再怎麼忙碌,都要保持運動習慣,想辦法要抒解壓力。

台北亞緻整形外科專科醫師賴雅薇:「我覺得抗衰老最好的方式,就是良好的運動,還有就是充足的睡眠,還有時時保持愉快的心。」台南市立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盧泰潤:「台灣民眾在飲食方面,攝取蛋白質以及澱粉的比例是偏高的,而攝取蔬果的比例是嚴重不足的,那所以這也不是叫我們要完全吃素,而是說我們應該在飲食中,適度的增加蔬果的攝取量。」

東元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黃彗倫:「研究結果是可以大概延長超過20年的壽命,真的是很有實證效果,而且他的裡面讓我們覺得很有很震撼的一點,就很有說服力是說,即使說你已經超過60歲了,你這樣子來操作,還是可以再繼續延長壽命哦。」

臺北榮總副院長/教授李偉強:「哈佛大學最近研究了美國70萬位的退伍軍人,最重要的是我發覺他們還很重要的是,他們的對壓力的感受,過了70歲以後呢,他們其實盡量能夠怎麼樣,樂天知命,不要把太多的壓力放在身上。」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追求健康長壽,是人類自古以來的心願,而近來的醫學研究告訴我們,生活中的許多小習慣可以有效幫助我們延緩衰老,舉例而言,養成規則運動的習慣,就對延緩衰老有很大的助益,曾有醫學研究指出,長壽的族群有固定運動習慣的比例較高,且與不運動的人相比,運動可以降低約五成的死亡風險。而避免不良的生活習慣,例如不吸菸與避免過量飲酒也很重要。」

成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周佑聰:「對癮君子來說,戒菸可以有效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道感染、中風、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的風險。」

竹山秀傳醫院家醫科醫師楊舜清:「運動不足已經成為全球第四大的致死因子,所以WHO將運動的建議,從原本的333提高到了533,也就是希望每週五日、每次30分鐘、心跳達到130。」

高醫岡山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洪晨瑜:「要延長壽命,除了耳熟能詳的運動之外,再來就是保持沒有壓力,而結合這兩點的話,就是多運動、少勞動、運動,除了可以增加我們的心肺功能之外,也可以藉由骨骼肌,去保護我們的關節,以及步態,進而避免跌倒、延長壽命。」

台北亞緻整形外科專科醫師謝宇軒:「養身我覺得最重要一定要早睡早起,飲食一定要清淡,不過現在社會上很難避免,有時候一些聚餐,大魚大肉。」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睡眠充足也是保持健康長壽的關鍵之一,研究指出睡眠不佳,與多種健康問題的發生及惡化有關,而充足的睡眠則可降低約兩成的過早死亡的機率,另外,現代社會競爭激烈,人們常常處於高壓的環境下,如果能緩解壓力,對於個人心理健康、增強免疫力、減少心血管負擔、緩解肌肉緊繃與疼痛感等都很有幫助。」台北亞緻整形外科院長王祥亞:「每日一定會有規律運動,譬如說我每日至少會有一個小時的慢跑,以及可能二十分鐘到三十分鐘有氧活動,譬如說我是做棒式,或者做伏地挺身。」

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鄭翔如:「為了要達到健康老化,疾病的預防和控制也是很重要的一環,每年一次的成人健康檢查,讓民眾可以了解自我血壓、血糖、血脂肪、腎功能、肝功能及體重等的狀態。」

臺北榮總副院長/教授李偉強:「因為壓力的話,會增加我們自律神經的一些失調,造成後續很多心血管的疾病,那你這壓力如果是孤獨,沒有人去傾訴的話,其實會更加重,這樣的壓力會造成失眠等等其他的問題。」

大環境的社會經濟狀態、照護政策等都會影響平均餘命,但對個人而言,改變健康生活方式延緩衰老、降低死亡風險,有極大助益!

長照3.0

 長照3.0即將上路,社區里長扮演重要角色協助高齡者獲得適當資源。每週固定時間,里長與衛生局合作開設運動課程,鼓勵長者走出家門,避免社會脫節。社區里長與衛生局合作開設的運動課程,每週固定時間為社區長者提供活動筋骨的機會。里長陳峙穎表示,他們在社區服務過程中,會特別留意長者的身體狀況變化,例如精神狀態、行動速度減緩或身體機能衰退等情況,並主動鼓勵這些長者參加課程。這些活動不僅讓高齡者有環境和資源進行運動,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走出家門,維持與社會的連結。里長不僅負責開辦課程,還會觀察社區中是否有高齡者需要長照服務的介入。陳峙穎說明,他們會與地段護理師一起討論長者的家庭狀況和所需資源,考量長者是否有子女可以協助,因為不同的家庭狀況需要不同的支援方式。作為第一線接觸者,里長發現使用長照資源的高齡者越來越多。目前長照編列的補助經費已高達926億元,服務人數達75.6萬人,並獲得近9成的滿意度。然而,照顧者的壓力似乎沒有減輕,因為照顧者在長照2.0中並未列入調查對象。另外,聘僱外籍監護工的家庭也未使用長照2.0服務。因此,長照3.0版本將納入喘息服務,以減輕照顧者壓力。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解釋了互助喘息的模式,一位照服員加上一位擔任志工的照顧者,照顧者值班一天可換取兩天的喘息時間。這樣的組合可以照顧4到6位長者,讓其他家庭照顧者有時間休息。陳景寧提到,許多在職照顧者雖然週一至週五有日照服務和居家服務,但週末時段通常沒有服務,因此希望在社區建立互助喘息的換工地點,讓家庭至少能達到週休一日,降低照顧悲劇的發生。長照3.0將分三階段實施。第一階段將於今年9月起登場,包括放寬外籍看護家庭可使用日照或家庭托顧等服務,並將交通接送服務範圍納入身心障礙者日照據點與醫療院所,同時提高補助金額,強調一對多的服務方向。第二階段將於明年1月1日實施,重點之一是刪除失智患者的年齡限制,將年輕型失智者或失能者也納入服務範圍。第三階段預計於2026年7月1日實施,主要推動智慧科技輔具。陳景寧認為政策仍有努力空間,她強烈希望在長照3.0的改革中,能讓家庭照顧者有更多選擇權。例如,對於第六期以上或第七期的長者,每月約3萬元的長照補助費用,應該可以讓家庭自行選擇使用居家服務、日照服務,甚至是住宿型機構服務。

除了政府資源,隨著人們壽命延長,民眾對退休後醫療準備的意識也更加提升。保經公司業務副總程睿紳表示,現在多家保險公司看到這個市場需求,紛紛推出終身醫療保險,甚至將定期實支實付保險延長至95歲。他指出,現在不僅許多藥物改為自費,連門診費用和住院基本費用都有顯著調漲,醫療費用也在通膨。因此,醫療費用的準備金額需考量個人的醫療習慣、家庭支持系統以及個人財務狀況等因素,雖然沒有標準答案,但提前規劃絕對是關鍵。

2025年8月22日 星期五

平均壽命

 日本媒體報導,在日本9月15日「敬老日」前夕,日本厚生勞動省在今(12)日公佈的資料顯示,日本全國百歲以上老人,達到創紀錄的9萬9763人。和去年相比,增加4644人,連續55年增加,即將破10萬人。

在這9萬多名百歲以上人瑞中,女性有8萬7784人,約占總數的88%;男性為1萬1979人。其中最年長的老人,是住在奈良縣「大和郡山市」的一名114歲女性賀川滋子。而最年長的男性,則是住在靜岡縣磐田市,現年111歲的水野清隆。

如果以各一級行政區來計算,日本島根縣連續13年居首,每10萬人中,有168.69人破百歲。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統計,2024年日本人的平均壽命是女性87.13歲,男性81.09歲。


近年來,日本不僅以精緻文化聞名於世,更以驚人的平均壽命數據引起全球關注。根據最新統計,日本女性平均壽命高達87.14歲,且該國擁有全世界最低的肥胖率。這背後的養生之道,涵蓋了飲食習慣到生活型態的多面向實踐,值得深入探討。營養師高敏敏在臉書發文表示,日本人的長壽祕訣包含多項關鍵要素,從飲食選擇到運動習慣都有其獨特之處。

愛吃深海魚

日本人的餐桌上經常可見魚類料理,每人每年平均魚類攝取量超過100公斤,甚至比米飯的消耗量還多。魚類中的Omega-3脂肪酸不僅有助於疏通心血管、預防心臟病,還能維持腦部的健康活力。

餐餐7分飽

在日本居酒屋可以觀察到,顧客通常只點2到3盤菜餚慢慢享用。這種不會感到飢餓也不會過度飽足的用餐方式,可以預防肥胖、減輕腸胃負擔,同時避免攝入過多熱量而引發慢性病。飲食多樣化

日本飲食特別注重食材的多樣性,強調搭配豐富且均衡的營養,確保每餐攝取多種植化素。這些植化素具有對抗自由基、抗老化、抗癌及抗發炎的功效。

少油少調味

日本料理講究低油脂,常採用蒸、煮、生食等烹調方式保留食材原味。即使是沙拉,也僅使用少量橄欖油、鹽和芝麻調味,避免過度加工和攝入多餘脂肪,有效減少心血管負擔。

愛吃豆類

味噌、納豆、豆腐、醬油等大豆製品在日本飲食中扮演重要角色。這些食品富含植物蛋白、膳食纖維和益生菌,不僅有助於抗癌、預防慢性疾病和肥胖,更能促進腸道健康。

常走路

日本人喜愛逛街,經常步行1至2個車站的距離。這種習慣不僅幫助維持苗條體態,還能預防肌少症和肥胖問題。

高敏敏指出,日本人的長壽並非偶然,而是透過飲食節制、多樣化選擇,以及持續的日常步行等生活方式累積而成的結果。這種注重健康的生活態度,正是值得借鑑的養生之道。

◎ 資料來源/高敏敏營養師




內政部今(23日)公布「113年簡易生命表」,國人的平均壽命為80.77歲,其中男性77.42歲、女性84.30歲;若與聯合國公布2024年全球平均壽命比較,我國男、女性平均壽命分別高於全球平均水準6.7歲(70.7)及8.3歲(76)。此外,若以縣市觀察,以台北市83.40歲最高、台東縣75.97歲最低。

內政部指出,雖然人口持續老化,但因COVID-19疫情及糖尿病死亡人數較上年減少,故去年國人死亡人數為20萬1313人,較2023年減少3889人,其中65歲以上死亡人數15萬2593人,占全國75.80%,較2023年減少3151人。另外,去年粗死亡率為8.60‰,較2023年減少0.19個千分點;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410.27人,較上年下降4.49%。因上述緣由,去年國人平均壽命較2023年增加0.54歲,其中男性增加0.48歲、女性增加0.56歲。

以直轄市而言,去年國人平均壽命呈現自北而南遞減的情形,以台北市83.40歲最高,其餘依序為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及高雄市;男、女性平均壽命亦均以台北市最高。以各縣市平均壽命而言,去年以新竹市81.52歲最高,台東縣75.97歲最低。普遍來說,西部地區的標準化死亡率較東部地區低、平均壽命相對較高。

內政部表示,各國都非常重視生命表編算,國民平均壽命是衡量國家基本健康評估、整體社會經濟福祉及國家競爭力評比的重要統計指標。內政部每年編算生命表,提供政府有關人口政策、人力規劃、衛生保健等參考及學術研究之用。


2025年8月17日 星期日

 很多民眾洗衣服前習慣先浸泡,但有時一泡就是好幾個小時,有些人甚至會泡整晚、直到隔天早上才洗。家事專家陳安祺提醒,衣服泡整晚「細菌是成萬倍在成長」,通常建議30分鐘之內就要趕快清洗掉。

究竟洗衣前是否要浸泡?家事專家陳安祺表示,這要根據衣物的污垢狀況而定,有些人習慣將衣服泡整晚、等到隔天早上才洗,但衣服上本來就有很多細菌,若天氣一熱,加上水有點溫溫的,放隔夜之後「細菌是成萬倍在成長」。

當然想浸泡也是可以的,但陳安祺建議30分鐘之內就要趕快清洗掉。另外,換下來的衣服要保持乾燥,流汗脫下來的衣服則要盡快清楚,以免滋生細菌。

至於衣服幾天洗一次較妥當?陳安祺說,家庭洗衣頻率其實沒有絕對的答案,而是要以家庭人口數及自身習慣來決定。例如有些人單身、工作不會流汗,1週只洗1次也沒有錯;但如果平時工作會大量流汗,最好2天內就清掉,「衣服放3天其實已經變成細菌培養皿了」。

2025年8月2日 星期六

節氣

 23日就是24節氣的「秋分」。中醫師表示,涼飆起夕,閑境入幽情。秋分之後北半球白天逐漸縮短,黑夜逐漸加長,氣溫也會隨之下降。秋分正值秋季的中點,既有秋高氣爽的舒適,也開始出現「燥」的特質,使人出現咳嗽、皮膚乾癢等症狀,建議可透過中醫介入包括藥膳茶飲、穴位按摩、飲食調整等方式緩解。

中醫師陳慧聞表示,秋分為24節氣中第16個節氣,代表一年已過四分之三,「秋分者,陰陽相半也」,在這之後北半球白天逐漸縮短,黑夜逐漸加長,氣溫也會隨之下降。在中醫理論中,秋天屬於五行之金,對應人體的肺臟。肺喜潤而惡燥,秋分後最常見的就是「燥邪」,氣候乾燥容易耗傷津液,使人出現咳嗽、喉嚨乾、鼻塞、皮膚乾癢、便秘等症狀;小朋友或體質敏感的人,也可能因氣候變化、粉塵花粉刺激,引發氣管炎或呼吸道的疾病。針對秋分時常見的「燥咳」與呼吸道不適,她說中醫治療以「養陰潤燥、清肺止咳」為原則。常用方劑如沙參麥冬湯、清燥救肺湯,能滋陰生津、潤肺止咳;穴位則可選用「天突穴」來舒緩咳嗽的不適,或配合肺俞、尺澤,調暢肺氣。

在養生上,建議透過藥膳或茶飲如百合蓮子湯等輔助,適量飲用梨子水,也能達到清熱潤燥的效果。但要提醒,市售的飲料含糖量高,應適量飲用,以免適得其反。另,作息方面應早睡早起,保持精神安定,以緩和秋天帶來的悲傷情緒。

飲食方面建議,陳慧聞說適合各種滋陰潤肺的食物,多食用白色食物,如梨子、白木耳、蓮子、山藥、百合等,能幫助保有津液,改善乾咳及皮膚乾燥。同時應避免過多生冷食物,以免損傷脾胃功能;避免燥熱,容易上火的食物,例如油炸、辛辣刺激之品,以免化燥。

運動方面,則建議選擇適度的舒緩運動,如散步、慢跑、太極拳等,既能強健肺氣,也能調整情緒。小朋友則可以多做戶外運動,增加抵抗力,預防秋季的過敏與流感。

她也提醒,由於秋冬是流感好發期,秋分前後也要特別注意手部清潔、適度增添衣物,避免早晚溫差過大導致生病


今天是今年24節氣的「秋分」,清水孟星座塔羅的小孟老師提醒4項禁忌,像是不宜吃冰冷食材、注意用火;此外,生肖屬「牛、猴、豬、羊」需避災。

小孟老師在臉書說,秋分與春分是一年裡白天與夜晚等長的日子,秋分又稱為平分秋天,因當天晝夜等長;秋分後,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氣溫逐漸降低。

►秋分4大禁忌

1、不宜穿露背裝

秋分開始天氣轉涼,穿露背裝容易著涼感冒。

2、諸事不宜

秋分不宜搬家、入厝、剃頭。

3、注意用火

秋分有火字,火災容易頻傳也容易火燒,務必檢視家中用火之地,老舊電器宜丟棄。

4、不宜吃冰冷食材

秋分陽氣衰退、陰氣漸強,因此不宜吃過涼食物,以免體質太寒,睡眠較差、腸胃不適。

►4生肖注意健康

屬牛:注意腦血管

屬猴:注意跌倒與筋骨

屬豬:注意腸胃不順

屬羊:注意感冒與身體轉寒

►秋分開財方法

古人說秋分祭月,因此可選在9月22日跨9月23日的深夜12時,用一杯水朝天禱告自己的財運願望,喝下即可。

● 民俗說法僅供參考,不代表《ETtoday新聞雲》立場,切勿過度迷信。


8月7日將迎來節氣「立秋」,這一天太陽經過黃經135度,代表秋季即將開始,命理專家小孟老師提醒,立秋有7大禁忌須特別注意,並分享1招食補轉運大法,有助於增強財運。

  立秋禁忌   不宜過燥食物:立秋不宜吃太多辛辣食物,也不宜食用太補氣的食材,以避免腸胃與肺過燥。 忌晚睡早起:立秋暑氣還在,白天熱晚上涼,身體機能最好早睡早起,若晚睡容易著涼,晚睡早起天氣冷熱變化大,容易忽冷忽熱影響身體機能。 避免出入人多之地:立秋主肺,肺也代表空氣傳染疾病變多,因此要儘量減少出入人多的地方。 忌悲傷:立秋不宜悲傷,要靜養,也就是心靈要保持平靜,倘若過度悲傷可是會衰整年,若心情不好建議要散步,出外旅遊。 忌吃瓜:古人常說立秋要「少吃瓜,多吃果」,也說「秋瓜壞肚」,此意就是在跟後人說立秋要少吃西瓜,與涼性的瓜類,因為天氣漸涼,不宜食用涼性食物以免腸胃弱的人,容易拉肚子。 忌破壞農田穀物:立秋要護秋,所謂護秋就是要守護穀物,因此古人會希望立秋不要去踐踏農田穀物,當心惹怒穀神那就不好了。 忌玩蟋蟀:立秋的「秋」字,在商周文字是以蟋蟀為象形文字,然而蟋蟀是秋天的蟲,因此借動物的形狀來表示秋季,故古人忌在立秋逗弄蟋蟀。   立秋開運

小孟老師指出,立秋要養肺,適合食用蜂蜜、蓮子、山藥、銀耳等來潤肺;因立秋的秋字代表稻米與火,因此可以吃白米飯,也就是用火將白米煮熟,就能簡單達到開運的效果,若想讓財運好一點,可在當天中午11時至13時吃立秋午時飯,將能增強財運與整體運勢。



今天是24節氣的「立秋」,清水孟國際塔羅小孟老師分享7大禁忌,像是避免出入人多之地、忌悲傷;此外,吃白米飯旺一年。

小孟老師說,立秋一般為國曆8月7日,太陽經過黃經135度,這也代表秋季即將開始,因大暑過後,天氣會開始轉變,最熱已過,涼爽的天氣即將開始,因此被古人稱為「立秋」;立秋要養肺,適合食用蜂蜜、蓮子、山藥、銀耳等來潤肺。

►立秋7大禁忌

1、不宜吃過燥食物

立秋不宜吃太多辛辣食物,也不宜食用太補氣的食材,以避免腸胃與肺過燥。

2、忌晚睡早起

立秋暑氣還在,白天熱晚上涼,最好早睡早起。若晚睡容易著涼,晚睡早起,天氣冷熱變化大,容易忽冷忽熱,影響身體機能。3、避免出入人多之地

立秋主肺,肺也代表空氣傳染疾病變多,因此要儘量減少出入人多的地方。

4、忌悲傷

立秋不宜悲傷,要收養,也就是心靈要保持平靜,倘若過度悲傷可是會衰整年。若心情不好建議要散步,出外旅遊。

5、忌吃瓜

古人常說立秋要「少吃瓜,多吃果」,也說「秋瓜壞肚」。此意就是在跟後人說,立秋要少吃西瓜與涼性的瓜類,因為天氣漸涼,不宜食用涼性食物,以免腸胃弱的人容易拉肚子。

6、忌破壞農田穀物

立秋要「護秋」,所謂護秋就是要守護穀物,因此古人會希望立秋不要去踐踏農田穀物,當心惹怒穀神那就不好了。

7、忌玩蟋蟀

立秋的「秋」字,在商周文字是以蟋蟀為象形文字。然而,蟋蟀是秋天的蟲,因此借動物的形狀來表示秋季,故古人忌在立秋逗弄蟋蟀。

►立秋轉運大法

因立秋的秋字代表稻米與火,因此可吃白米飯,也就是用火將白米煮熟,就能簡單又達到開運的效果。若想讓財運好一點,可在上午11時至下午1時的「午時」,吃立秋午時飯,將能增強財運與整體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