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9日 星期一

農曆7月俗稱「鬼月」

 農曆7月俗稱「鬼月」,民間習俗相信7月「鬼門開」,亦即這天閻羅王將鬼門打開,讓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人間享受供奉,並在七月最後一天將鬼門關上稱「關鬼門」,而這段時間行事都要特別小心。不過,風水命理師谷帥臻則表示,農曆七月適逢立秋,其實是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祭祀的好日子,但明朝皇帝朱元璋不願民間百姓共享吉日,故命令散佈民間農曆七月有鬼諸事不宜,嫁禍於鬼,才有鬼月的傳說。

風水命理師谷帥臻表示,根據《清嘉錄》記載「人無貧富,皆祭其先,俗呼『過節』,蓋土俗家祭,以清明、七月半、十月朝為鬼節」,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即為三大鬼節之一,古人逢鬼節則祭用麥麪,燒紙,焚錠,亦鬼節為盛,為拜拜的起源。谷帥臻表示,農曆七月適逢暑假外出遊玩旺季,正是夏天最熱的時候,各種意外死亡,如戲水溺斃、交通意外、山難、高溫中暑、火災、水災、瘟疫等的比例,比一般月份來得高,民間習俗也稱農曆七月又稱為「鬼月」,因此老一輩常叮嚀後代子孫,農曆七月為陰間鬼門大開,孤魂野鬼要來「抓交替」,造成民俗鬼月有許多禁忌,不可搬家,不可結婚等習俗,本月行事宜低調保守,以確保平安度過鬼月的凶煞,形成最具特色的傳統民俗文化。

「中元節」也是道教、佛教兩大宗教的重大節日,各地均會舉辦齋醮法會。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是下半年第一個滿月望日,也是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祭祀的好日子,民間常用以祭祀亡者,弔念祖先,超度亡魂之日,各方拜拜原由如下:

1. 農曆七月十五日為道教「地官大帝」聖誕

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道教稱「三官大帝」聖誕,民間稱「三界公」聖誕。三官各有統轄,正月十五日為「上元天官」聖誕,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管天界,又稱「天官賜福」與「元宵節」同天;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地官」聖誕,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管地界,又稱「地官赦罪」與鬼月「中元節」同天;十月十五日「下元水官」聖誕,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管水界,又稱「水官解厄」,與民俗驅邪除穢融為一體。

2. 農曆七月十五日為佛教「盂蘭盆節」

印度佛教東傳,佛經中「盂蘭盆經」目蓮尊者救母的故事,勉勵佛教弟子以修孝順;梁武帝時設「盂蘭盆齋」合乎中國人慎終追遠的習俗。佛教寺廟於此日舉辦「盂蘭盆齋」與「中元節」合在一起超度亡靈與祭祀祖先,又稱為「孟蘭盆會」。

3. 民俗流傳農曆七月鬼月諸事不吉,是朱元璋搞的「鬼」《荀子•王制》指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農曆七月又適逢廿四節氣中的「立秋」,正是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祭祀的好日子,民間常用以祭祀亡者,弔念祖先,超度亡魂之日。傳言明朝朱元璋皇帝登基後,立《大明律》以嚴刑峻法管理百姓與官僚,設錦衣衛特務機構加強中央集權,禁止百姓自由遷徙,以確保皇室威權,凡事疑心疑鬼。皇帝不願民間百姓共享吉日,故命令散佈民間農曆七月有鬼諸事不宜,嫁禍於鬼,才有鬼月的傳說。

其實平日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即便農曆七月是鬼月,只要心存正念行事小心,一樣可平安度過。



農曆七月將進入尾聲,鬼門也即將關閉,今年的時間落在國曆9月2日晚上11點,不少人會普渡恭送好兄弟回陰間。民俗專家廖大乙也指出,有「2句話」不要說,還有不要拜「這1物」,否則容易與好兄弟糾纏不清。

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廖大乙表示,若要舉辦總普渡,可以準備乾糧和麵,或用冷豆腐、布丁,但是不要準備「湯湯水水」祭拜,以免會和好兄弟糾纏不清,另外也禁止說出「不要走、再見」諸如此類不合適的話,讓好兄弟眷戀陽間不想走。

另外廖大乙也有提到,今年犯太歲包括龍、狗、羊及牛的人,最好不要穿黑白2種顏色,因為都屬陰,容易被好兄弟跟回家,影響下半年的運勢。

小孟老師也曾列出10大鬼門關禁忌,要民眾多加留意,包含「家中不要放磁鐵」、「普渡品要吃完」、「不要聽佛經」、「不要擺花香」、「玩偶要藏起來」、「晚上不點蠟燭」、「不要說再見」、「不要跟祖先抱怨」、「不要迴向冤親債主」、「生產要留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