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新屋愛鄉協會今舉行石滬「守滬」活動,由石滬匠師帶領民眾體驗選滬址與堆疊工法,傳承古老技藝,明也將舉行耗時2年修復的深圳1號石滬竣工儀式;新屋愛鄉協會顧問李仁富表示,真正的匠師早就過世,他是跟有看過的人慢慢學,透過經驗揣摩,慢慢學會修築。而今活動也有不插電音樂節與文創小農市集,希望吸引更多年輕人了解石滬文化。
新屋目前有11座石滬,原先大部分的新屋人根本不知道當地有石滬,是從文獻資料、聽耆老講才明白,原來台灣本島也有石滬,而深圳1號石滬為李仁富及30多位匠師花費近2年的時間,慢慢修復完成。
李仁富表示,修築石滬相當不易,他16年前回到新屋了解石滬文化,並成立新屋愛鄉協會,不過當時真正的匠人都已過世,只好找曾經跟再匠人身邊的長者討教,慢慢從如何堆砌穩固基底、挑選合適的石頭,慢慢邊做邊學累積經驗,才漸漸地將石滬修復。
桃園市新屋區愛鄉協會今日與楊梅東區扶輪社,於新屋石滬故事館共同舉辦體適能健走活動及深圳1號石滬竣工典禮,桃園市政府黃治峯秘書長到場致意,肯定愛鄉協會志工團隊不辭辛勞歷時2年修復深圳1號石滬,也感謝扶輪社結合淨灘舉辦健走活動,不僅傳承新屋百年石滬文化,也鼓勵更多人走出戶外,一起體驗新屋石滬之美。
黃治峯指出,石滬是先民利用潮汐差的自然捕魚方式,後來隨著動力漁船出現後,逐漸失去經濟價值而年久失修,傳統石滬修護工法也面臨失傳的危機,石滬漁法與文化和生產價值也都逐漸凋零及遺失,桃園市新屋區愛鄉協會積極號召地方鄉親成立石滬修護志工隊,耗時2年投入30餘位匠師,動員超過1630人次,才終於完成深圳1號石滬的修復工作,得以重現先民時期的石滬樣貌。
黃治峯說,新屋石滬僅留11座較完整,9座位於蚵間里,2座位於深圳里,是台灣本島最大的石滬群,市府在2019年4月8日將新屋蚵間石滬群中現況較佳的2、3、6號石滬,依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登錄為文化景觀,加強對石滬的保護,蚵間1、4、5號石滬目前已獲得文化資產審議會審議通過,預計今年底公告登錄為文化景觀,蚵間7、8、9號及深圳1號也準備於今年底前提出申請。
他說,市府自2019年起委託桃園石滬協會修復,至今年總計9座蚵間石滬已全部修復完成,去年起委託新屋愛鄉協會修復深圳1號石滬,今年也已修復完成,希望愛鄉協會能夠於明年開始修復深圳2號石滬。
黃治峯表示,原為警察局哨所及宿舍的蚵一哨所,市府投入637萬元,於2020年整建活化轉型為新屋石滬故事館,2021年3月正式開館,委託愛鄉協會管理營運,讓故事館同時兼具環境教育及觀光休閒功能,目前已有超過8萬人參訪,今年1月更取得「新屋石滬」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
愛鄉協會不僅結合海洋資源和再生資訊,打造一系列循環利用木作坊、海洋廢棄物塑料再生工作坊課程,利用廢棄寶特瓶蓋成功加工製成繽紛手機架鑰匙圈及繽紛石滬等多款DIY材料,更與周邊景觀整合,讓更多人在欣賞海岸美景之餘,體驗並熟悉在地文化特色,建立良好的教育與認知帶領民眾體驗桃園海岸各特色戶外學習樂趣,提升一般民眾對於石滬的關注度。
楊梅東區扶輪社劉定唐理事長表示,因為受到愛鄉協會團隊對環境教育的堅持所感動,特別策劃這次體適能健走的淨灘及淨林活動,結合社會公益及石滬文化,大家一起走下海灘彎腰撿拾海廢,再將海廢交由愛鄉協會把海廢變身為一系列海廢姊妹花袋,真正實現把海廢變黃金,內心非常感動。

李仁富指出,從修石滬可以悟出許多人生的道理,他也是經由長期投入才慢慢體會,像是走在石頭路上需要彎腰看路,就像做人需謙卑,而如何堆砌也是大學問,大小石的搭配很重要,沒有對錯的石頭,只有2個石頭放一起適不適合,基底穩不穩。
李仁富也感嘆,再過20年他也成為耆老了,因此需要有年輕人加入,為發展地方創生,有大學生因為海管處的蹲點計畫,讓年輕人可以深度了解,達到環境永續;近年也有其他人成立新的石滬協會,也希望一起替石滬文化努力。
今雖天氣不佳,不過李仁富也親自帶領民眾修築石滬,讓民眾親自體驗,了解甘苦;也為了明天深圳1號石滬竣工,和中央大學合作舉辦「滬不相浪」特色活動,讓民眾不僅可體驗修築石滬,更與在地小農與文創市集、不插電音樂會,用不同方式來讓民眾親近石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