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7日 星期日

腸躁症整合治療

 依腸躁症盛行率約為總人口10%至20%估計,國內高達2百萬至3百萬人受腸躁症所苦,症狀嚴重時會影響工作、學業等日常生活,但目前國內腸躁症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許多患者症狀容易反覆發作。台北榮總首創「腸躁症整合治療模式」,在胃腸科和內視鏡門診中,結合營養師及精神科醫師,特別針對難治型的腸躁症患者進行整合治療,搭配個人化飲食控制,讓患者遠離腸躁症。

一名50多歲腸躁症男子,幾乎是無時無刻都處在腹脹到痛,且想上廁所的情形,因時常腹瀉,每次出門都會擔心找不到廁所,感到焦慮不安,所以除非必要,他都不敢出門,但如果有出門必要,出發前也一定要先吃腸躁症藥物預防症狀發生,出發前也一定要確認目的地附近有沒有廁所,以備突發的腹瀉狀況。

台北榮總內視鏡診斷與治療中心主任盧俊良說,腸躁症好發年齡為20至50歲,男女各半,主要症狀為腹痛、腹瀉、腹脹、便秘等腸胃不適,出現症狀後,約5成患者生活可能受到影響,並擔心腸胃可能有發炎、潰瘍或腫瘤等嚴重問題前來就醫,但多數患者經胃鏡、大腸鏡、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等檢查都未發現異狀。

盧俊良表示,腸躁症好發原因可能是腸道蠕動不正常、輕微發炎,或腸道較為敏感,並可能受到食物、氣體、水分、糞便等影響,就會引發腸道不適。至於,敏感原因可能是腸道與大腦的感覺連結出現問題。依國內外研究發現,腸躁症患者飽受腸道不適須請假就醫時間,比一般民眾多,門診患者常是看了很多醫師,做了許多檢查,但仍無法緩解症狀。

盧俊良說,更有部分腸躁症患者腹痛時,被誤以為是盲腸炎、膽結石、子宮肌瘤等,進行了非必要的盲腸、膽囊、子宮等摘除手術,但術後腸躁症狀仍未緩解,無形中耗費許多醫療、社會資源。如今各國對腸躁症十分重視,美國近10年已發展10種新藥,但受限於腸躁症並非癌症等重大疾病,且藥費昂貴而未進入國內,但若不解決腸躁症問題,患者生活品質無法提升。

近年來,國際研究發現,腸躁症可能與腸道細菌有關,台北榮總也針對腸躁症患者研究發現,約3成5患者的小腸細菌過度增生。盧俊良說,臨床藥物治療效果有限,且部分腸躁症患者可能吃下某些食物後,特別容易感覺腹部不適,澳洲蒙納許大學於2014年著手幫助病人規劃飲食,竟可達到類似藥物治療的效果,甚至主張腸躁症第一線治療應是飲食治療。

盧俊良說,最近比利時一篇研究甚至發現,2個月低腹敏飲食,比傳統治療腸躁症的緩解腸道痙攣藥物,治療效果更好,這個發現更加支持低腹敏飲食或許可以做為腸躁症患者的第一線治療。

目前全國及北亞洲唯一取得蒙納許大學低腹敏飲食認證、台北榮總營養師吳柏姍說,近10年來國際間逐漸推廣低腹敏飲食,「腹敏」一詞取自FODMAPs的諧音,指的是發酵類型的碳水化合物;這類小分子的碳水化合物在消化過程中無法被完全吸收,可能導致腸躁症的病人出現腸胃道不適。

吳柏姍說,許多腸躁症患者為反覆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同時合併精神、心理壓力大,常有憂慮、焦慮,或是不想一直依賴藥物治療,擔心長期吃藥會不會有副作用等,並認為食物是天然的,飲食調整又不傷害身體,經調整後確實可以減少腸躁症不適,因此接受度高。

吳柏姍說,為腸躁症患者設計飲食為分階段調整,從食物種類、份量,包括蔬菜類、水果、奶類、蛋白質等,依個別化調整攝取低腹敏食物,如蔬菜類的高麗菜、小黃瓜、竹筍等,或是奇異果、鳳梨等水果類;同時減少高腹敏食物,如蔬菜類的蘆筍、花椰菜等,以及蘋果、芒果、桃子等水果,藉由攝取低腹敏食物,避免高腹敏食物的個人化飲食治療,減少食物於腸道產氣、發酵的機會,避免誘發腸躁症。

吳柏姍指出,患者經約4至8周飲食控制,目前腸躁症改善率超過9成,如該名50多歲男子,受腸躁症之苦已有5、6年以上,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且對腸躁症十分焦慮,但經8周飲食調整後,症狀已明顯改善,憂慮、焦慮感也明顯降低。

吳柏姍說,另一名40多歲男子,受到疫情、工作壓力影響,腸躁症狀嚴重,幾乎每天都在腹脹、腹痛、腹瀉,一天腹瀉高達5至6次,且因為時常腹瀉,男子心想要維護腸道健康,每天早上吃大量水果、喝蜂蜜水,卻不知道水果已經過量,蜂蜜因屬高腹敏性食物,反而導致腹瀉更加嚴重,經過飲食控制8周後,腸躁症嚴重程度明顯好轉,生活品質明顯改善,目前仍持續調整飲食。

吳柏姍說,腸躁症患者避免攝取高腹敏食物,更換為低腹敏食物,可減少腸躁症發作。圖/吳柏姍營養師提供
吳柏姍說,腸躁症患者避免攝取高腹敏食物,更換為低腹敏食物,可減少腸躁症發作。圖/吳柏姍營養師提供
盧俊良說,許多腸躁症患者經胃鏡、大腸鏡等檢查都未發現腸道異狀。記者蘇健忠/攝影
盧俊良說,許多腸躁症患者經胃鏡、大腸鏡等檢查都未發現腸道異狀。記者蘇健忠/攝影
近10年國際間逐漸推廣低腹敏飲食,「腹敏」一詞取自FODMAPs的諧音。圖/吳柏姍營養師提供
近10年國際間逐漸推廣低腹敏飲食,「腹敏」一詞取自FODMAPs的諧音。圖/吳柏姍營養師提供
患者榮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