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0日 星期三

新冠的超額死亡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日前僅憑猜測,就將去年的超額死亡數歸因於低溫和老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則持續以《經濟學人》推估的超額死亡數,強調大多仍為新冠直接致死。無論衛福部或指揮中心,都未曾好好面對過疫情間接致死的超額死亡,今被媒體媒體斥為「人禍」。

疫情導致的間接死亡真不存在嗎?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研究團隊鍥而不捨,連續第四周透過直播分析實證,呼籲重視。光是消化道惡性腫瘤如大腸癌,就診人數逐年上升的趨勢在近兩年已消失,反而一降再降,已縮水近1,另有研究發現四癌篩檢量縮水15%到50%。大腸癌篩檢延遲0.5到2年,死亡率就會增加3成,拖愈久、風險愈高。

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嚴明芳指出,2016年到2019年健保資料中「消化道惡性腫瘤門診利用率」就醫人數,從19.8萬人成長到21.6萬人,逐年上升。若無疫情影響,2020年和2021年預期人數應成長到22.2萬人22.8萬人,但實際人數連年下滑,2020年只有21.7萬人(減少2%),2021年更低,只有21萬人(減少8%)。

「疫情兩年來,很多人暫緩了原有的疾病預防策略,醫療可近性也降低,整體導致癌症病人暴露在於更高的死亡風險。」嚴明芳提醒,根據過去2021年發表的本土研究,如果「大腸直腸癌糞便潛血篩檢」排程延遲0.5至2年,會使晚期大腸癌的風險增加25至39%,大腸癌死亡率也會增加26至30%,延遲篩檢時間越長,晚期大腸癌及大腸癌死亡的風險就越高。

記者另找到一篇高雄醫學大學公衛系學者今年2月發表於國際期刊的研究顯示,台灣引以為傲的「宮頸癌、乳腺癌、結直腸癌、口腔癌」四癌篩檢,相較於疫情前一年同期,2020年1到4月疫情期間宮頸癌、乳腺癌、結直腸癌篩查平均下降了15%到40%,口腔癌篩查更是下降50%。

在家死亡的癌症病人增加,也是疫情下超額死亡的特徵。嚴明芳指出,秘魯研究顯示,在2020年封城期間,癌症死亡個案中有高達58%是在家中病故,若以2017至2019年計算癌症個案的背景死亡率,2020年疫情造成癌症超額死亡達17%。

嚴明芳提醒,各項防疫措施都會增加醫療系統的壓力,秘魯的經驗顯示,要有配套措施減少醫療利用限制對癌症患者的衝擊,政府也應積極定期監測「晚期癌症」的「發生」及「死亡」,才能提醒決策者及時調整防疫措施。

「台灣現在面臨的大問題仍是超額死亡,隨著疫情時間拉長到兩年半,確實耽誤到年長者癌症和慢性病的照護。」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推估,台灣超額死亡率已經從5月的18%上升到6月的43%,6月超額死亡人數有63%來自新冠致死,高達37%來自受疫情影響的間接死亡。如果什麼都不做,推估7月有28%超額死亡,8月仍有22%。

陳秀熙呼籲政府、醫療供給者、民眾,都不能繼續再一昧以新冠肺炎為主軸,也要搭配癌症和慢性病照護。如果醫療緊縮、人力短缺、就醫恐懼這些現象持續,超額死亡將難以降低。

2022年7月17日 星期日

腸躁症整合治療

 依腸躁症盛行率約為總人口10%至20%估計,國內高達2百萬至3百萬人受腸躁症所苦,症狀嚴重時會影響工作、學業等日常生活,但目前國內腸躁症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許多患者症狀容易反覆發作。台北榮總首創「腸躁症整合治療模式」,在胃腸科和內視鏡門診中,結合營養師及精神科醫師,特別針對難治型的腸躁症患者進行整合治療,搭配個人化飲食控制,讓患者遠離腸躁症。

一名50多歲腸躁症男子,幾乎是無時無刻都處在腹脹到痛,且想上廁所的情形,因時常腹瀉,每次出門都會擔心找不到廁所,感到焦慮不安,所以除非必要,他都不敢出門,但如果有出門必要,出發前也一定要先吃腸躁症藥物預防症狀發生,出發前也一定要確認目的地附近有沒有廁所,以備突發的腹瀉狀況。

台北榮總內視鏡診斷與治療中心主任盧俊良說,腸躁症好發年齡為20至50歲,男女各半,主要症狀為腹痛、腹瀉、腹脹、便秘等腸胃不適,出現症狀後,約5成患者生活可能受到影響,並擔心腸胃可能有發炎、潰瘍或腫瘤等嚴重問題前來就醫,但多數患者經胃鏡、大腸鏡、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等檢查都未發現異狀。

盧俊良表示,腸躁症好發原因可能是腸道蠕動不正常、輕微發炎,或腸道較為敏感,並可能受到食物、氣體、水分、糞便等影響,就會引發腸道不適。至於,敏感原因可能是腸道與大腦的感覺連結出現問題。依國內外研究發現,腸躁症患者飽受腸道不適須請假就醫時間,比一般民眾多,門診患者常是看了很多醫師,做了許多檢查,但仍無法緩解症狀。

盧俊良說,更有部分腸躁症患者腹痛時,被誤以為是盲腸炎、膽結石、子宮肌瘤等,進行了非必要的盲腸、膽囊、子宮等摘除手術,但術後腸躁症狀仍未緩解,無形中耗費許多醫療、社會資源。如今各國對腸躁症十分重視,美國近10年已發展10種新藥,但受限於腸躁症並非癌症等重大疾病,且藥費昂貴而未進入國內,但若不解決腸躁症問題,患者生活品質無法提升。

近年來,國際研究發現,腸躁症可能與腸道細菌有關,台北榮總也針對腸躁症患者研究發現,約3成5患者的小腸細菌過度增生。盧俊良說,臨床藥物治療效果有限,且部分腸躁症患者可能吃下某些食物後,特別容易感覺腹部不適,澳洲蒙納許大學於2014年著手幫助病人規劃飲食,竟可達到類似藥物治療的效果,甚至主張腸躁症第一線治療應是飲食治療。

盧俊良說,最近比利時一篇研究甚至發現,2個月低腹敏飲食,比傳統治療腸躁症的緩解腸道痙攣藥物,治療效果更好,這個發現更加支持低腹敏飲食或許可以做為腸躁症患者的第一線治療。

目前全國及北亞洲唯一取得蒙納許大學低腹敏飲食認證、台北榮總營養師吳柏姍說,近10年來國際間逐漸推廣低腹敏飲食,「腹敏」一詞取自FODMAPs的諧音,指的是發酵類型的碳水化合物;這類小分子的碳水化合物在消化過程中無法被完全吸收,可能導致腸躁症的病人出現腸胃道不適。

吳柏姍說,許多腸躁症患者為反覆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同時合併精神、心理壓力大,常有憂慮、焦慮,或是不想一直依賴藥物治療,擔心長期吃藥會不會有副作用等,並認為食物是天然的,飲食調整又不傷害身體,經調整後確實可以減少腸躁症不適,因此接受度高。

吳柏姍說,為腸躁症患者設計飲食為分階段調整,從食物種類、份量,包括蔬菜類、水果、奶類、蛋白質等,依個別化調整攝取低腹敏食物,如蔬菜類的高麗菜、小黃瓜、竹筍等,或是奇異果、鳳梨等水果類;同時減少高腹敏食物,如蔬菜類的蘆筍、花椰菜等,以及蘋果、芒果、桃子等水果,藉由攝取低腹敏食物,避免高腹敏食物的個人化飲食治療,減少食物於腸道產氣、發酵的機會,避免誘發腸躁症。

吳柏姍指出,患者經約4至8周飲食控制,目前腸躁症改善率超過9成,如該名50多歲男子,受腸躁症之苦已有5、6年以上,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且對腸躁症十分焦慮,但經8周飲食調整後,症狀已明顯改善,憂慮、焦慮感也明顯降低。

吳柏姍說,另一名40多歲男子,受到疫情、工作壓力影響,腸躁症狀嚴重,幾乎每天都在腹脹、腹痛、腹瀉,一天腹瀉高達5至6次,且因為時常腹瀉,男子心想要維護腸道健康,每天早上吃大量水果、喝蜂蜜水,卻不知道水果已經過量,蜂蜜因屬高腹敏性食物,反而導致腹瀉更加嚴重,經過飲食控制8周後,腸躁症嚴重程度明顯好轉,生活品質明顯改善,目前仍持續調整飲食。

吳柏姍說,腸躁症患者避免攝取高腹敏食物,更換為低腹敏食物,可減少腸躁症發作。圖/吳柏姍營養師提供
吳柏姍說,腸躁症患者避免攝取高腹敏食物,更換為低腹敏食物,可減少腸躁症發作。圖/吳柏姍營養師提供
盧俊良說,許多腸躁症患者經胃鏡、大腸鏡等檢查都未發現腸道異狀。記者蘇健忠/攝影
盧俊良說,許多腸躁症患者經胃鏡、大腸鏡等檢查都未發現腸道異狀。記者蘇健忠/攝影
近10年國際間逐漸推廣低腹敏飲食,「腹敏」一詞取自FODMAPs的諧音。圖/吳柏姍營養師提供
近10年國際間逐漸推廣低腹敏飲食,「腹敏」一詞取自FODMAPs的諧音。圖/吳柏姍營養師提供
患者榮總

2022年7月15日 星期五

胃腸道問題

 54歲何如芸與花蓮美侖飯店董事王敏錡去年9月離婚,回歸單身生活的她近來上節目坦言長年有胃病,因為過去拍8點檔壓力很大,一天要吃兩種胃藥,但還是會脹氣,後來她去照腸胃鏡,結束後看診一開口就跟醫生說:「我應該是得胃癌。」結果還被醫生白眼:「癌症不會痛,應該是發炎。」何如芸說因為以前常軋戲,所以胃會有狀況,即便後來有了小孩,她變成三餐定時吃,但還是會脹氣胃痛不舒服,而且一天就要吞兩種胃藥。

後來她去照腸胃鏡,雖然已把息肉割掉,但醫生提醒兩個警訊,要她兩年後一定要再回來照腸胃鏡,「醫生說我的息肉是長在腺體上,其中一顆息肉是長在大腸癌的好發位置,而且我也有幽門桿菌,殺了很久才殺掉,幽門桿菌也很有機會變成胃癌。」



胃腸道基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簡稱GIST)是好發在胃腸道的惡性腫瘤,為僅次於大腸癌、胃癌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很少被人認識,但發生的位置從食道到直腸都有可能出現。其中發生在胃部(50~60%)及小腸(30~40%)機率較多。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梁程超副院長指出,雖GIST發生在腸胃道,卻跟一般我們所認知的胃癌、腸癌的特性大不相同。先從組織特性看起,較被大多數人所知的胃癌及腸癌屬腺癌居多,病灶生長在腸胃道黏膜上;而GIST屬於肉瘤,生長位置在黏膜下層或肌肉層。從發生原因看起,胃癌好發於50歲以上、長期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家族病史、愛吃醃漬食品等;GIST相同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以50~70歲年齡階層為最多,男女比例約1比1,背後的危險因子仍然不清楚。

罹患GIST有一半的人幾乎沒有症狀,晚期已轉移平均存活率僅約1年

梁程超醫師特別指出,罹患GIST有一半的人幾乎沒有症狀,即便有症狀大多是因腫瘤已大到一個程度,黏膜表面形成潰瘍,導致慢性出血、上腹悶痛、胃腸阻塞、貧血、體重減輕等不適再去就醫才被發現,此時預後的存活率已被大幅度打折,若是晚期已轉移不能切除者,平均存活率僅約1年。

若病灶大1公分,需接受內視鏡超音波、電腦斷層等檢查

若想早期發現,大多數是在健檢時照胃鏡意外被發現;由於胃腸道黏膜下腫瘤不一定都是惡性腫瘤,檢查時若發現可疑病灶尺寸小於1公分,可先不用進行手術切除,依照醫師建議後續追蹤就好。倘若病灶大1公分,需進一步接受內視鏡超音波、電腦斷層等檢查;如果腫瘤大小超過2公分,就建議切除。

每年的7月13日是胃腸道間質瘤 (GIST) 宣傳日,今年的主題訂定為Time To Tell The Stories ─ 是時候講故事了。讓人們重新認識胃腸道間質瘤,並且重視。事實上,我國每年罹患GIST新發生人數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罕見,根據衛福部公布的108年國人癌症發生年報統計,發生在胃部的GIST新增有233人;發生在小腸則新增251人。

最後,梁程超醫師提醒民眾,雖GIST成因不明,症狀也不明顯,但慶幸的是醫學科技及治療藥物日益增進,腸胃內視鏡、電腦斷層(CT)、磁振造影(MRI)的高階影像優點,可幫助提高胃腸道基質瘤的篩檢率。若在早期就被發現,並配合追蹤及適當的治療,仍然會有很好的治療成效。

2022年7月14日 星期四

水土保持

 行政院農委會水保局「第三屆農村領航獎」選拔結果出爐,新竹縣2人獲獎;新埔鎮大坪社區九芎湖文化發展協會總幹事劉華柱,栽種愛玉超過3千棵,並與工研院配合研發多項產品,開拓行銷通路;旱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呂易丞,致力發展柿餅教育園區,不斷突破轉型,帶動傳統柿餅產業升級,對農村貢獻備受肯定。

新竹縣政府農業處表示,劉華柱與呂易丞在縣內積極爭取計畫補助,打開地方知名度,帶動區域休閒產業發展,增加居民就業機會。

得獎者之一呂易丞,同時也是味衛佳柿餅教育農園執行長,承襲父親經營的觀光農場,不斷突破轉型,致力發展柿餅教育園區,除供應柿餅、柿乾、柿霜等製品,也提供產業及生態導覽解說、柿染DIY體驗、戶外教學行程規劃等,各農場結合柿染工坊的柿染提袋、柿染包、柿染手工書、柿染藝品等體驗活動,豐富旱坑社區「產業六級化」的願景。

呂易丞希望持續推廣食農教育,以及農業種植製造的文化傳承教育,更積極與青農產業資源整合,共同成立大墩山休閒農業區,以農村企業化為目標努力。

同樣獲得農村領航獎的劉華柱,服務在地近20年,帶領農民執行轉型栽種愛玉計畫,將水土保持、友善農業作為最好的指標。經過多年努力,他從九芎湖金谷農場開始栽種愛玉至今,向外擴散全鎮栽種超過3000棵愛玉,並與工業技術研究院配合研發多項產品,同時開拓行銷通路,未來規畫擴大增產,希望更多農民轉型無毒友善栽種愛玉。

劉華柱(右)從農場開始栽種愛玉,至今向外擴散至全鎮超過3000棵愛玉,並與工研院研發產品,開拓通路,擴大增產。圖/縣府提供
劉華柱(右)從農場開始栽種愛玉,至今向外擴散至全鎮超過3000棵愛玉,並與工研院研發產品,開拓通路,擴大增產。圖/縣府提供
柿餅新竹

行政院農委會水保局南投分局舉辦「滴滴噠噠的異想水保」繪畫賽,6千多件作品投稿,相當激烈。其中,100歲人瑞阿祖黃舜姿勇奪閃亮組第一名,在四代同堂陪伴下勇健走上台領獎,奪得民眾喝采;黃說她最喜歡畫小鳥與大樹,「大樹會吸水,可以保護土壤,樹梢可以讓小鳥休息」,對水土保持相當重要。

今天下午,「滴滴噠噠的異想水保」繪畫賽頒獎活動在麗寶樂園渡假區舉行,水保局南投分局分局長陳榮俊表示,活動對象為長者閃亮組與小頑童幼童組,從3歲到100歲的「全齡畢卡索」,更幽默地說,無論長者或幼童都會有青壯年的「孝子」陪同參賽、領獎,是最佳的家庭活動。

水保局長李鎮洋指出,活動特別邀請獲得閃亮組第一名的黃舜姿百歲阿祖現場作畫,阿祖以獨特的畫風、豐富的構圖及著色技巧,贏得大眾一致讚許,完整呈現了「百歲畢卡索」的不老精神,令人佩服。

頒獎現場,黃舜姿阿祖在親友團陪伴下,勇建地走上舞台接受頒獎,博得台下民眾鼓掌喝采;水保局將黃的作品以動畫方式投影呈現,黃在舞台上看到畫作搖身一變動畫影片,笑開懷直說,「怎麼這麼厲害!」

黃舜姿在南投縣埔里藍城社區長青不老班繪畫超過15年,最喜歡描繪小鳥與大樹,黃分享,「大樹會吸水,可以保護土壤,樹梢可以讓小鳥休息」,這些對水土保持相當重要,她也很喜歡大自然,希望大家一起愛護我們的台灣。

水保局表示,此次參賽者來自全台各地,離島金門縣也有作品,參加件數高達6743件,邀請美學、藝術家等專業美術者擔任評審,並於「農村小童」FB粉絲團開放民眾人氣票選,最後獲獎名單共計118件作品,今、明(21日)兩天在麗寶Outlet Mall展出,歡迎民眾前往參觀。

麗寶樂園渡假區表示,全區消費滿3000元,憑消費發票當日登錄抽星宇航空台北—亞洲不限航點雙人來回機票、機車、電動腳踏車及萬元麗寶福容大飯店住宿券,更加碼送8月27日(六)麗寶夏日演唱會門票。

水保局將黃舜姿(右)的作品以動畫方式投影呈現,黃在舞台上看到畫作搖身一變動畫影片,笑開懷直說,「怎麼這麼厲害!」記者林佩均/攝影
水保局將黃舜姿(右)的作品以動畫方式投影呈現,黃在舞台上看到畫作搖身一變動畫影片,笑開懷直說,「怎麼這麼厲害!」記者林佩均/攝影
100歲人瑞阿祖黃舜姿(坐輪椅者)最喜歡畫小鳥與大樹,勇奪「滴滴噠噠的異想水保」繪畫賽閃亮組第一名。記者林佩均/攝影
100歲人瑞阿祖黃舜姿(坐輪椅者)最喜歡畫小鳥與大樹,勇奪「滴滴噠噠的異想水保」繪畫賽閃亮組第一名。記者林佩均/攝影
行政院農委會水保局南投分局舉辦「滴滴噠噠的異想水保」繪畫賽,今在麗寶樂園渡假區舉行頒獎典禮,相當熱鬧。記者林佩均/攝影
行政院農委會水保局南投分局舉辦「滴滴噠噠的異想水保」繪畫賽,今在麗寶樂園渡假區舉行頒獎典禮,相當熱鬧。記者林佩均/攝影

水保局南投分局舉辦的「滴滴噠噠的異想水保」畫展,今、明(21日)兩天在麗寶Outlet Mall展出,歡迎民眾前往參觀。記者林佩均/攝影


台東南迴以溫泉觀光聞名的「金崙溫泉」,近期傳出無水可抽,經查地下水位竟驟降近10公尺,在地居民矛頭指向與地熱能源開發有關。縣府昨緊急會勘,要求暫停2周鑿井工程及抽水,並請專家學者查明真相。

縣府財經處長章正文說,金崙溫泉區地下水位突然產生劇烈變化,這事關重大,在原因未查明之前,已先要求廠商及溫泉業者,暫時停止2周鑿井工程及抽取溫泉水,並請專家學者找出原因,盡早因應擬對策。

南迴太麻里鄉金崙溫泉區,近期傳出有溫泉業者抽不到溫泉水,甚至連農民也抽不到地下水灌溉,引起在地居民恐慌,經調閱縣府水位監測資料,赫然發現地下水位已急速下降9.5公尺,懷疑跟地熱能源開發有關。

「抽不到水從來沒發生過。」溫泉業者賴威華說,還沒有挖地熱的時候,是沒有這樣的情形,但地熱工程開挖後,就開始陸續抽不到水,如果這狀況持續下去,到時候沒水可抽,會影響整個溫泉區的觀光發展,甚至無法經營。

太麻里鄉民代表陳孫金表示,地熱能源工程開發商應該主動找出原因,並解決問題,不然這影響的不只是溫泉業者,也影響農業及民生用水,將不排除將發動抗爭,並要求停止金崙溪所有地熱能源的開發行為。

地熱能源開發商經理劉士琳說,不管是縣府、溫泉業者及在地居民,希望大家都能理性討論,地下水位下降,是否就是地熱工程所致,這需要專業的分析及數據調查,希望一起找出問題在哪裡,把這個問題來解決。

縣府設置在金崙溫泉區的水位監測資料,赫然發現地下水位已急速下降9.5公尺。記者尤聰光/翻攝
縣府設置在金崙溫泉區的水位監測資料,赫然發現地下水位已急速下降9.5公尺。記者尤聰光/翻攝
金崙溫泉區地下水位突然產生劇烈變化,在地溫泉業者與居民矛頭指向與地熱能源開發有關。記者尤聰光/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