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金峰鄉爆發疑似集體食物中毒事件,造成12人送醫搶救,其中3人死亡,另外還有6人仍在加護病房,衛福部食藥署、疾管署會同台東衛生局調查,目前初步檢驗,確認在吃剩蝸牛小米粽上,檢出劇毒農藥「有機磷托福松」。最新人體檢驗結果,確認8名個案血液檢體,也都檢出有機磷「托福松」。到底致命物品從何而來?台東縣衛生局長曾國平受訪時表示,在製作小米粽的曾姓阿嬤家廚房內找到一包已開封的芬普尼除蟲劑,目前已將相關資料送交檢警進行調查。
回顧整起事發經過,台東縣金峰鄉賓茂及壢坵部落一名83歲曾姓婦人自製蝸牛小米粽,17日當天自己食用後便出現不適症狀,經緊急送醫搶救仍宣告不治。
前來治喪的親友守靈時,又吃了剩下的蝸牛小米粽,還煮了蝸牛湯、芋頭梗、泡麵等物,18日凌晨1時30分至2時左右,多人陸續出現口吐白沫、抽搐、心悸、無力等症狀,包括曾婦在內,全案目前共12人中毒,其中3人死亡,還有五人命危仍在加護病房。該起中毒事件有年幼的幼童也有年長的長輩,最新人體檢驗結果,確認8名個案血液檢體,也都檢出有機磷「托福松」。針對此案,衛福部19日中午說明,在蝸牛粽的食餘檢體中,驗出高濃度劇毒農藥「有機磷托福松」。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針對檢驗進度表是,目前分送人體檢體(血液、血清、尿液)到台大法醫所及北榮毒物中心檢驗,台大法醫所回報,收件的8名個案血液檢體都驗出「有機磷托福松」,與食藥署檢驗結果一致。
台東地檢署則在事件發生後,指示警方重回曾婦家中地毯式採證,逐一詢問家屬和提供蝸牛的男子。台東縣衛生局長曾國平則指出,衛生局從搗米臼中摳出小米粉進行檢驗,另外,曾婦家中廚房內的鹽巴、醬油、味精、煮食過的鍋蓋、鍋蓋內層都塗抹試紙採樣送驗。
曾國平表示,衛生局有在廚房內發現一包拆封過的芬普尼,而部落周邊目前也無發現有人員使用托福松農藥,毒物來源仍有待檢警調查釐清。
台東縣部落18日發生12人集體食物中毒事件,一名老婦17日食用自製的「小米粽」後身亡,之後家屬守靈時吃下剩餘的粽子,已造成3人死亡。調查發現,食餘中驗出劇毒農藥「有機磷托福松」。腎臟科醫師江守山表示,此農藥是常見的農藥,「但人不會因吃到噴灑農藥的蔬菜而中毒,此案顯然是人為的蓄意下毒。」
台東金峰鄉賓茂及壢坵部落,一名83歲老婦人食用自製的「蝸牛小米粽」,在17日死亡後,因守靈的家屬食用老婦人所製作的粽子,而於18日陸續死亡,此一嚴重的食物中毒事件導致3人死亡,並有多人尚在加護病房觀察。今(19日)衛福部公布調查結果,確認在小米粽內驗出劇毒農藥「有機磷托福松」,家屬聽聞相當驚訝,表示田地僅用有機肥,不清楚農藥來源。對此,江守山接受《三立新聞網》採訪時表示,有機磷托福松是一種常見的農藥,但一般人不會因為吃進噴灑到農藥的蔬菜而中毒,「而且,這種農藥也無法對抗蝸牛。」
他表示,此次食物中毒明顯是人為事件,下毒者應是對中毒者有很深的恨意,不排除有滅門的動機。相較於寶林中毒案受害者是不特定的族群,「這次小米粽事件的受害者是一個家族,人為下毒的可能性非常高,應該很容易調查出來!」
江守山並表示,此案也凸顯國內對於農藥管制過於鬆散,「台灣農藥容易購買、取得,若人與人間有強烈敵意,或有輕生念頭,就容易下毒,是值得關注、憂慮的一問題。」
對於有機磷類農藥,姜冠宇表示,「烹煮」的去除效果通常較好,煮沸10分鐘,可以去除大致18-71%的有機磷農藥殘留。「但是,還是有殘留啊,而且是神經劇毒」。食材可能來自被農藥汙染的區域,導致農藥殘留在野生食材上,「到底是什麼區域或水源被汙染到,被阿嬤包到?感覺該地區潛在危險,還沒結案」,要花一些時間為社區去除風險,並且停止部落目前的飲食習慣。
台東縣金峰鄉賓茂部落發生集體食物中毒事件,造成12人送醫,其中3人死亡,經過治療仍有6人在加護病房。其中,台東馬偕醫院收治4名重症患者,副院長蔡耀中表示,患者都有呼吸窘迫症狀,比較像是神經毒,但不確定是哪種毒物,已將有機磷的解毒劑全部用上,目前3名病患已恢復意識,僅59歲楊姓婦人病況較危急。有毒物專家懷疑兇手是殺蝸牛的農藥聚乙醛,對此,副院長蔡耀中強調,若是聚乙醛,「目前是沒有解毒劑的」。
台東馬偕醫院副院長蔡耀中表示,收治在心臟加護病房的59歲楊姓女子,到院時無呼吸心跳,呈現呼吸窘迫,低血壓,有提供升壓劑,以及有機磷解毒劑,目前血壓有上升,血氧濃度提高,仍有生命危險,其餘3名患者雖然已恢復意識,但病況可能瞬息萬變,仍在觀察中。
台東縣金峰鄉賓茂及壢坵部落發生集體中毒案件,2天內造成3人死亡12人送醫,經醫院治療,3人出院,6人還在加護病房並未脫離險境。初步懷疑是「蝸牛小米粽」釀禍;衛福部今(19)日說明,於蝸牛小米粽中發現不尋常訊號,確定驗出農藥「有機磷托福松」成分。不過,最新消息指出,死者嬤自己生前吃不完拿去餵狗,主人死了,狗卻安然無恙,原因有待釐清。
據悉,事發起源是賓茂一位83歲劉姓阿嬤 17日下午3點多自製小米粽,用葉子包蝸牛、豬肉、竹筍、芋頭梗血桐葉等,自己吃完傳出不適,出現中毒症狀,緊急送醫搶救不治。台東縣金峰鄉賓茂及壢坵部落發生集體中毒案件,2天內造成3人死亡12人送醫,經醫院治療,3人出院,6人還在加護病房並未脫離險境。初步懷疑是「蝸牛小米粽」釀禍;衛福部今(19)日說明,於蝸牛小米粽中發現不尋常訊號,確定驗出農藥「有機磷托福松」成分。不過,最新消息指出,死者嬤自己生前吃不完拿去餵狗,主人死了,狗卻安然無恙,原因有待釐清。
據悉,事發起源是賓茂一位83歲劉姓阿嬤 17日下午3點多自製小米粽,用葉子包蝸牛、豬肉、竹筍、芋頭梗血桐葉等,自己吃完傳出不適,出現中毒症狀,緊急送醫搶救不治
台東縣金峰鄉賓茂及壢坵部落發生集體中毒案件,2天內造成3人死亡12人送醫,經醫院治療,3人出院,6人還在加護病房並未脫離險境。初步懷疑是「蝸牛小米粽」釀禍;衛福部今(19)日說明,於蝸牛小米粽中發現不尋常訊號,確定驗出農藥「有機磷托福松」成分。不過,最新消息指出,死者嬤自己生前吃不完拿去餵狗,主人死了,狗卻安然無恙,原因有待釐清。
據悉,事發起源是賓茂一位83歲劉姓阿嬤 17日下午3點多自製小米粽,用葉子包蝸牛、豬肉、竹筍、芋頭梗血桐葉等,自己吃完傳出不適,出現中毒症狀,緊急送醫搶救不治
最新檢驗出爐,檢體並未驗出「蝸牛」及「血桐」,反而是驗出不尋常訊號農藥「托福松」,是一款有機磷類殺蟲劑,屬劇毒型農藥,典型的有機磷殺蟲劑中毒症狀包含瞳孔成針瞳、昏迷或半昏迷、口水多、痰多、呼吸或嘔吐物中有濃烈農藥味(或稱大蒜味)、全身汗濕、局部肌肉抽動等徵狀。急性期症狀常於5-30分鐘內即出現,但少數情況下能可能延遲至數小時或至12小時後才產生,與暴露劑量及物質有關。
台東南迴線賓茂及壢坵部落今天(18日)凌晨,傳出集體食物中毒案,12名患者食用自製小米粽後,出現搐等症狀,送醫途中失去呼吸心跳,截至目前為止,已累計12人命危送醫,年紀最大82歲,最小為國小三年級的男童,已有3人死亡。詳細死因及中毒來源,仍待調查。起食物中毒案,截至目前為止,已累計12人命危送醫,年紀最大82歲,最小為國小三年級的男童,已有3人死亡,其中一名死者身分為36歲徐姓女子在今天清晨6時宣告不治。
此案爆發前,金峰鄉賓茂部落83歲劉姓阿嬤昨天(17日)下午3時許,自製小米粽,食材包含蝸牛、竹筍、豬肉等,做了10條,傍晚6時許煮完食用,當晚接近8時出現身體不適,家人送醫途中,就出現抽搐,心跳停止,10時許不治。昨晚劉姓阿嬤的親人11時許,陸續回家治喪,當下親友直覺是「單純病死」齊聚守靈過程中,20人共食死者生前烹煮的自製小米粽,就在今天(18日)凌晨3時許,親友開始陸續出現不適症狀,相繼送醫。
疑似食物中毒患者,分別送往馬偕、基督教及台東醫院搶救,急診初步協助患者洗胃等急救醫療,詳細中毒來源、死因仍待調查。
喪上加喪!中秋節剛過,台東南迴線賓茂及壢坵部落今(18)日凌晨驚傳出疑似集體食物中毒事件,20名守靈人吃了死者生前親手包的小米粽,到院前多半出現抽搐等症狀,目前已釀3死12命危!據悉,小米粽內包了「生蝸牛、生田螺、生豬肉、竹筍、芋頭梗等」。死者二兒子說媽媽生前也吃了,當晚送醫不治,直覺單純病死,親友守靈時感念亡者,共食小米粽卻引起大規模食物中毒,詳細死因及中毒來源,仍待調查。
這波食物中毒風暴仍持續擴大,原先上午6點傳出1死9命危,死亡再新增2例,命危增加3例,截至目前一共釀3死12命危。據悉,事發起源是賓茂一位83歲劉姓阿嬤 17日下午3點多自製小米粽,用葉子包生蝸牛、生豬肉、竹筍、芋頭梗等, 做了10條6點多阿嬤煮完有自己吃,不料,晚上8點身體傳出不適,家人緊急叫救護車送醫,途中心跳停止, 10點多送醫不治,11點多送回家治喪。死者二兒子說明,當時親友直覺阿嬤是單純病死,相約聚集守靈因感念亡者,想到阿嬤生前有包小米粽,18號凌晨1點左右拿出剩下的9條分食,沒想到吃過小米粽的親友,返家後陸續出現身體不適、抽蓄、送醫時沒了呼吸心跳。
急診初步以農藥中毒處裡,進行洗胃等急救醫療,至於是殺蝸牛,還是芋頭梗染毒肇禍,還要調查釐清
台東縣金峰鄉賓茂村今(18)日凌晨傳出食物中毒案,部落齊聚守靈,食用死者生前自製的「蝸牛小米粽」導致12人命危送醫,3人死亡。目前死因及中毒來源待查。對此,衛福部食藥署表示,目前食藥署、疾管署已經派員南下,分頭採集檢體進行檢驗。國內毒物專家則直呼罕見,他以毒發速度跟嚴重送醫者的症狀分析,認為目前可能與聚乙醛等農藥有關,台北榮總將協助疾管署化驗人體檢體。
經查,食物中毒案發生前,為金峰鄉賓茂部落83歲劉姓阿嬤昨日下午3時許,自製小米粽,食材包含蝸牛、竹筍、豬肉等,共製作10條,傍晚6時許煮完食用,當晚接近8時出現身體不適,家人送醫途中,就出現抽搐、心跳停止,10時許不治。昨晚劉姓阿嬤的親人11時許,陸續回家治喪,當下親友直覺是「單純病死」齊聚守靈過程中,20人共食死者生前烹煮的自製小米粽,就在今日凌晨3時許,親友開始陸續出現不適症狀,相繼送醫。
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表示,有關台東縣有民眾自製小米粽發生食物中毒案件,目前已派稽查人員會同當地台東縣衛生局稽查人員前往現場做稽查以及調查;另,衛福部疾病管制署也派出防疫醫師前往做調查,並會同相關毒物專家。他說,民眾自己做的小米粽疑似中毒物質目前鎖定包含蝸牛、血桐、曼陀羅;另外也鎖定化學物質包括聚乙醛、跟有機磷農藥等,現場會將食餘檢體由食藥署稽查人員送至食藥署研究檢驗組,進行食品毒物分析。
國內毒物專家、台北榮民總醫院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部主任楊振昌今日受訪表示,一早就接到來自台東當地醫師的諮詢,此次食物造成中毒,有考慮蝸牛、豬肉、毒葉等物質,而當地原住民過去也曾有聚乙醛的中毒案例,但死亡率不是這麼高,直言此次有點太快。
他進一步分析,重症送醫者的症狀,包括分泌物很多、心跳變慢、呼吸抑制等,也符合有機磷、氨基甲酸鹽等農藥中毒的症狀;團隊也有思考可能與氰化物有關。
至於食藥署提及的豬肉、曼陀羅葉等可能性。楊振昌認為,豬肉的肉毒桿菌中毒主要抑制呼吸,作用時間不會這麼快,且一般會先腸胃道症狀開始;誤食曼陀羅葉昏迷、抽搐,過去雖不少見,但基本上國內沒有死亡案例。北榮毒物科今日會派員到台東,協助疾管署調查此案。
台東縣金峰鄉賓茂村今日(18日)驚傳一起集體食物中毒事件,現已累積3名死者。據悉,死者生前皆疑似食用過「蝸牛小米粽」。這令人不禁聯想到39年前的金蘭家族慘劇,當時金蘭醬油第二代負責人鍾秋桂因生食「非洲大蝸牛」,導致全家感染廣東住血線蟲,最終5人不幸身亡。1985年,「金蘭醬油家族」經歷了一場驚世慘劇,震撼全台。當時,家族第二代掌門人鍾秋桂誤信偏方,認為蝸牛具有保健功效,於是在桃園的別墅中自行飼養蝸牛,將蝸牛做成生菜沙拉,供家人食用。然而,這些蝸牛體內寄生了廣東住血線蟲,這種寄生蟲會入侵人體腦部,導致腦膜炎等致命疾病。
結果,鍾秋桂夫婦、他的母親鍾林腰以及長子鍾德富先後不幸死亡,次子鍾德尚雖然存活,但陷入昏迷,臥床十年後去世。唯一倖免的是當時在海外的第三子鍾德亨。這場悲劇揭示了廣東住血線蟲的致命威脅,也引發了全台對飲食安全的廣泛關注。事實上,廣東住血線蟲感染症,全球首例報告便是在台灣。1945年,台南一名15歲日本少年在脊髓液中首次發現了這種寄生蟲。這種寄生蟲早年在屏東、高雄等地區流行,主要通過生食螺類感染。雖然這種寄生蟲並非以人類為主要宿主,但當幼蟲誤入人體後,仍能引發嚴重的健康問題。它無法在人體內完全發育,但其進入腦部後的爬行會破壞腦細胞,導致永久性傷害。
由於這起慘案在當時造成社會震驚,自此之後,人們更加注意飲食衛生,也鮮少聽聞台灣人生食蝸牛的案例。